襄阳机场迎来客流高峰返乡航班爆满
弹指一挥间,今天的理化所已经走出那段保生存的窘境,发展为中科院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科教相长:温故而知新 2018年8月15日召开的分子科学卓越中心理事会上,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分子科学卓越中心理事长白春礼指出,卓越中心要进一步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和目标导向的研究,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力量,取得更多重大成果,实现科学卓越。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科学家按分子合成、分子组装、分子功能的逻辑布局了分子科学卓越中心的3个研究领域,分别研究共轭分子导向的合成与剪裁、分子的可控组装及调控、分子功能体系的构筑与应用。
朱道本更愿意用交响乐来形容学科交叉,指的是优秀科学家在一起紧密合作,演奏出比独奏更美妙的乐曲。当时,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科学家预见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一定是属于交叉学科的。他请所里文献情报室研究人员查询,到底有没有分子科学这个概念,世界上有没有化学家在开展分子科学研究。例如,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强磁场等关键研究工具和变革性研究方法的出现,为中国分子科学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创造了条件。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上基础课,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料。
因此,共轭分子中惰性键的活化新方法,共轭分子的高效、绿色合成,共轭分子的多级次可控组装与功能,光电功能、生物功能、力/热功能等方向,成为科研人员聚焦的重点。团队成员的专业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理论物理和器件物理。为了积累数据,实验一做就是3年。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态传输,并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之首。如何让这么多人彼此不重复又能相互促进、协同创新?我们的原则是最优最简互补。朱晓波说,超导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量子计算方案之一,也是谷歌、IBM等商业公司投入最大的方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也因此获得2018年度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这是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作者:陈欢欢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12 7:23:0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科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智者先行 不可估量 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量子科技近年来成为世界各科技强国投入巨资抢占的高地。《中国科学报》 (2019-07-12 第4版 纪实)。
2017年6月,《基于卫星的纠缠分发距离超过1200公里》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上。潘建伟吐露了秘诀:创新研究院每次引进人才时一定要问三个问题:是不是全国最好的?是不是有重复?能否形成互补? 按照最优最简互补的原则,创新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重新调整了组织架构,根据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已有的区域集群优势,形成了合肥总部+北京分部、上海分部、济南基地+相关研究单位的研究队伍布局,各部分朝向一个共同的主任务,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加速加速再加速 20年前,潘建伟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量子信息科学,欧洲美国都刚刚起步,我们为什么现在要做?每次他都耐心讲解量子科技革命的意义,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一次项目申请会上,面对诸多质疑声,当时中科院分管基础研究和人才引进的领导发言强调:潘建伟发过很多高质量文章,得到了国际认可,科学院作为支持原始创新的机构,能不能让他试一试? 就这样,潘建伟拿到了中科院的经费。
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系统副总师舒嵘说,虽然课题组间也有自然形成的合作,但和卓越中心、创新研究院体制下的合作相比,性质完全不同。成立之后,国际国内形势风起云涌,卓越中心很快产生了危机感。在这一轮量子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乘着改革的东风,奋勇前进、继续领跑。2014年,中科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成为首批成立的卓越中心之一,承担起尖刀连的作用。
潘建伟表示,从前每个团队都需要进行全链条创新,现在则可以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推动各学科协调发展。再不加速就真的只能停留在基础研究了。
所幸,这是一颗深深打上中科院烙印的卫星。通过制度改革,创新研究院不断加强依托单位与共建单位的协同创新合力,并建立起大型仪器设备、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的统一管理机制,充分提高了已有资源的统筹利用效率。
于是,几个年轻人夏天上岛,晚上做实验,白天下山挑水,再上山洗衣做饭。印娟则介绍,创新研究院正在着手制定相关模式标准并推广到全球,等未来建起一张全球量子卫星通信网时,我国将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决策层下定决心让科学家去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2012年8月,潘建伟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这意味着在高损耗的星地链路中,也能够实现单光子级别的量子通信。这次的难度就不是扔硬币了,可能比纽扣还要小,但我们已经在准备了。第一次碰撞发生在2009年。
研制出世界首台针对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如今,经过多年积累,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摸索出一套规范且高效的协同创新组织架构和运行管理模式,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坐在位于上海浦东的办公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院长潘建伟向《中国科学报》感慨说。墨子号不仅将中国人的名字写进了量子物理学历史,亦如一颗投入水中的小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同地方共建也是创新研究院的一大特色。搭上改革快车 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会来这里。
中科院能相信我的科学判断,让我往前走一步,是需要勇气的。现在国际上追赶的速度很快,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向别人学习,丝毫不敢懈怠。量子信息科技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已不言而喻,世界各科技强国都投入巨资抢占制高点。美国、欧洲、日本纷纷启动国家级量子计划。
青海湖的项目完成后,潘老师提出让我留下继续做卫星,刚博士毕业就能做卫星吗?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量子信息科学有明确的应用导向,创新研究院的目标亦不仅仅是发表文章,完成转化应用才真正实现了科技创新的价值。
3年后,卓越中心又正式升级为创新研究院,凝聚了更多国家科技力量协同创新,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历史使命。那几年,团队的骨干成员每天去30公里外的上海技物所上班,有时加班太晚,干脆就住在附近的宾馆,第二天起来接着干。
这种科学组织架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耗和打架,也让创新研究院近年来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超导量子计算的朱晓波则是从兄弟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加入创新研究院的。
2014年10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依托中国科大建设。结合墨子号与京沪干线构建的首个天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中科院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供图 十年磨一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科大和上海技物所在墨子号上的合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碰撞。这样的基础使其日后顺利成为中科院首批启动建设的4个卓越创新中心之一的核心团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大教授印娟回忆说。
不过,对于创新研究院来说,真正能留下人的还是事业。而我们能够20年来坚持在科学上毫不动摇,也是因为有中科院体制的支持。
为此,创新研究院独具特色地联合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力量,形成全方位的协同合作网络,并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积极组织全国力量协同创新、集中攻关。对于未来,潘建伟如是说。
由于整个竖直大气层的等效厚度为10公里左右的近地面大气,实现了13公里的量子纠缠分发就意味着光子能够突破大气层,有效验证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搭着这班顺风车,卓越中心以及其后的创新研究院很快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学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